美容與化妝品廣告看似簡單,但實際上有許多法規紅線,一不小心就可能觸法!誇大功效、使用禁用詞彙或未標示合法聲明,都可能讓品牌陷入罰款甚至產品下架的風險!
那麼,如何在合規的前提下,寫出既吸引人又符合法律規範的廣告文案呢?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化妝品廣告的法規限制,以及如何合法撰寫不踩雷的廣告文案,讓你的品牌宣傳更安全、更具影響力!
台灣美容、化妝品廣告法規規範
在台灣,化妝品廣告受《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》與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(FDA)相關規範管理,違規廣告可能導致高額罰款、產品下架,甚至影響品牌信譽。法規規定如下:
《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》(2019年正式施行)
- 禁止誇大或虛偽不實的廣告宣傳。
- 不得使用涉及醫療效果的詞彙,化妝品不能宣稱「治療」、「修復受損肌膚」等功效。
- 標示須清楚、不得誤導,產品標示的成分、使用方法需真實且符合規範。
- 違反規定者,可處4萬至500萬元罰鍰,情節嚴重者可勒令產品下架。
《化粧品廣告及標示規範》(食藥署公告)
化妝品廣告不得:
- 宣稱產品效果需符合事實,不可誇大或暗示療效。
- 不得使用「醫學級」、「速效」、「永久」等誇大詞彙。
- 不得使用醫療用詞,如「治療痘痘」、「抗發炎」、「藥用美白」等。
- 不可強調與藥品、醫療器材等類似效果,如「媲美醫美」、「雷射級美白」。
- 不得使用醫療單位、專業醫師推薦,如「皮膚科醫生認證」、「XX診所推薦」等。
補充說明:目前台灣對於醫療、化妝品、美容的廣告規範並沒有一條通用法規,而是依據其領域性質分散於不同的法規規範中。所以今天當你要寫美容相關的廣告文案,記得要先確認對應的法規內容,以免觸法被罰鍰哦!
- 涉及販售醫療器材或藥品,稱為「藥物廣告」,由《 藥事法 》規範管理。
- 涉及化妝品,稱為「化妝品廣告」,由《 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 》規範管理。
- 涉及美容領域,稱為「美容廣告」,由《 瘦身美容廣告規範 》規範管理。
法規好難懂?!教你合法撰寫美容、化妝品廣告文案
撰寫美容與化妝品廣告文案時,除了要吸引消費者、展現產品優勢,最重要的是符合台灣法規,避免誇大不實的宣傳,那麼,究竟該如何在「有吸引力」與「合規」之間取得平衡?
台灣《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》明確規定,美容與化妝品不得宣稱具有醫療效果,也不能誇大或誤導消費者。因此,在撰寫文案時,必須避免使用違規詞彙,並用合法的方式表達產品特性。
避免誇大與違規用詞,使用合法替代說法
常見違規詞彙與合規替代說法
❌ 違規詞彙(不要用) | ✅ 合法替代詞(推薦使用) |
瞬間去皺 | 幫助肌膚維持彈性 |
永久美白 | 使肌膚更透亮勻嫩 |
修復受損肌膚 | 滋養與舒緩肌膚 |
治療痘痘 | 幫助改善油水平衡 |
速效淡斑 | 使用後肌膚感覺更加勻亮 |
醫學級護膚 | 由專業團隊研發 |
深層修復 | 提供肌膚深層滋養 |
✅ 正確範例:
- 「添加玻尿酸保濕成分,幫助提升肌膚含水量,打造水嫩膚質。」
- 「使用後肌膚感覺更透亮,展現自然光澤。」
❌ 錯誤範例:
- 「使用一次就能永久淡斑,回到18歲的白嫩肌膚!」(誇大功效)
- 「比醫美療程更有效!」(涉及醫療行為)
產品功效須有科學依據,避免虛假宣稱
如果想強調產品效果,必須提供科學證據,並標明數據來源。
✅ 正確範例:
- 「連續使用4週後,85%受試者認為肌膚更水嫩(數據來自XX研究機構)。」
- 「經內部測試,使用後肌膚保濕度提升30%。」
❌ 錯誤範例:
- 「經過測試,100%有效!(未提供數據支持)」
- 「這款產品能從根本治療皮膚問題!(涉及醫療行為)」
非藥物廣告不得使用醫療用詞或與藥品混淆的描述
根據法規,化妝品不能宣稱有治療作用,例如不能寫「治療粉刺」、「抑制發炎」等,因為這些詞屬於醫療範疇。
✅ 正確範例:
- 「幫助改善油水平衡,打造清爽膚質。」
- 「溫和調理肌膚,使毛孔更潔淨。」
❌ 錯誤範例:
- 「有效治療青春痘,改善粉刺問題!」(涉及醫療效果)
- 「長效抑制細菌,預防皮膚炎症!」(涉及藥品功能)
合法廣告標示的重要性
台灣法規規定,產品的廣告與標示必須清楚且真實,不能誤導消費者。
✅ 合規標示應包含:
- 產品名稱與主要成分
- 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
- 功效描述需符合規範,不得誇大
- 若有數據支持,需標明數據來源
❌ 違規標示範例:
- 「這款精華液可以完全消除皺紋,媲美微整型!」(誇大)
- 「本產品經醫師認證,效果媲美處方藥!」(違規)
醫療廣告不可撰寫促銷相關文案
根據《醫療法》第86條第七項規定,醫療廣告不得使用任何具促銷意圖的字眼或行為,不得使用的促銷方式:
- 優惠折扣(如「限時特價」、「療程買一送一」)
- 團購活動(如「揪團更便宜」、「好友分享享折扣」)
- 消費券、預付款項(如「預付療程更划算」、「先儲值再享折扣」)
- 贈送療程或針劑(如「做雷射療程,送保養導入一次」)
此外,根據《醫療法》第61條第一項規定,醫療機構不得以不正當方式招攬病人,因此,醫療相關廣告也不可包含以下內容:
- 預收訂金(如「先訂位,保留優惠價」)
- 分期付款方案(如「0利率分期,輕鬆變美」)
- 銀行合作活動(如「與XX銀行聯名,最高享20%回饋」)
若需介紹療程,建議品牌以專業、客觀的方式描述,並避免涉及價格或促銷內容。強調醫療安全性、專業技術,而非以優惠吸引消費者。
✅ 正確範例:
- 「皮秒雷射透過高能量光束,幫助改善膚色不均。」(合法,強調技術)
- 「本院採用專業醫療團隊,提供個人化療程評估。」(合法,避免促銷)
❌ 錯誤範例:
- 「現在報名皮秒雷射療程,享買一送一!」(違規,涉及促銷)
- 「分期付款無負擔,輕鬆變美!」(違規,涉及金流方案)
延伸閱讀:社群媒體與網紅業配要注意!
近年來,許多美容與化妝品品牌透過社群媒體行銷與網紅業配來推廣產品,透過KOL(意見領袖)或KOC(素人推薦)分享使用心得,能有效吸引消費者。然而,這類行銷方式仍需遵守台灣法規,否則可能會因廣告未標示、誇大療效或誤導消費者而遭罰款。
必須清楚標示「廣告」或「合作內容」
根據食藥署規定,任何收費性推廣內容,都必須讓消費者清楚辨識為廣告,不能讓人誤以為是個人心得分享。可以請 KOL/KOC 這樣做以免觸法:
- 文章開頭或結尾明確標示 「#廣告 #合作文 #品牌合作」
- 影片中須口頭說明,或於畫面上標示「本篇為廣告合作內容」
- 社群軟體貼文應使用內建的「付費合作標籤」
🚨 違規罰則: 若未標示為廣告,品牌與網紅皆可能受罰,最高可處250萬元罰款!
使用者心得分享,需標示「個人感受」
許多品牌透過網紅分享「個人使用心得」,但如果內容讓人誤以為產品有保證效果,也可能違規。可以改用請網紅分享心得時,應標明「效果因人而異,使用感受可能不同」,避免消費者誤解。
直播銷售與短影音廣告需符合法規
近年來,許多品牌透過 FB 直播、TikTok 短影音銷售化妝品,但這些形式也必須符合廣告法規。最保險的做法是直播介紹產品時,避免使用違規詞彙,如「藥用美白」、「痘痘剋星」。若直播內有價格、折扣等資訊,需確保與官網或銷售平台一致。
🚨 違規罰則: 直播或短影音廣告若違規,品牌與直播主皆可能被處以最高500萬元罰款!
應避免使用 Before、After 圖
過去經常看見的 Before、 After 圖(BA 圖)在現在都是被列為不可刊登的內容之一。品牌可以建議合作對象避開這類宣傳,避免以身試法!
結論:如何在合法範圍內寫出吸引人的美容廣告?
撰寫美容與化妝品廣告時,既要吸引消費者,也必須符合法規,才能確保品牌的長遠發展。關鍵在於用清晰、真實且具吸引力的方式,強調產品特色與使用體驗,而非誇大功效或使用違規詞彙。
此外,醫療相關廣告需要更謹慎,不能使用促銷字眼、優惠方案或分期付款等宣傳手法。相較於吸引消費者透過折扣購買,更重要的是透過專業形象、真實的顧客體驗和合規的內容,建立品牌信任度,讓消費者願意長期支持。
只要掌握這些原則,不僅能提升廣告的說服力與吸引力,也能確保品牌的行銷策略符合法規,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。真正成功的美容廣告,來自於誠實的溝通與專業的呈現,讓消費者在獲取正確資訊的同時,也對品牌產生信賴。